行業動態
新一輪棚改危改提速:建督查製 推貨幣化安置
三年內(nei) 再完成棚改一千八百萬(wan) 套、農(nong) 村危房改造超千萬(wan) 戶
新一輪棚改危改提速(政策解讀)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xiang) 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guan) 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製定城鎮棚戶區和城鄉(xiang) 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計劃(2015—2017年)(以下簡稱“三年計劃”),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nei) 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wan) 套,其中2015年580萬(wan) 套;農(nong) 村危房1060萬(wan) 戶,其中2015年432萬(wan) 戶,加大棚改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布局合理、運行安全、服務便捷。
建立棚改督查製度,加大考核和問責力度
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guan) 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持續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xiang) 危房改造力度,有關(guan) 工作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wan) 套、農(nong) 村危房1565萬(wan) 戶,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820萬(wan) 套、農(nong) 村危房532萬(wan) 戶,有效改善了困難群眾(zhong) 的住房條件,發揮了帶動消費、擴大投資的積極作用。
然而,與(yu) 黨(dang) 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改造約1億(yi) 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的目標相比,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特別是待改造的棚戶區多為(wei) 基礎差、改造難度大的地塊,在創新融資機製、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麵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為(wei) 此,國務院提出“三年計劃”,加大改造建設力度。
鑒於(yu) 此前各地棚改進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開工率較低,且由於(yu) 配套不完善導致入住率低等問題,《意見》提出,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要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建立有效的督查製度,監督檢查各地棚改目標的落實情況,同時,加強對農(nong) 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使用的監管,嚴(yan) 禁截留、擠占、挪用或變相使用;加大考核和問責力度,對態度不積極、工作不主動、進度緩慢、弄虛作假的單位和責任人員予以通報批評,並明確整改期限和要求。
盡管此前棚改一直是國務院督察的重點項目,但這是國務院文件中首次明確建立督察製度,這也意味著促進棚改惠民政策落地有了更強有力的保障。
盤活存量住房,積極推進貨幣化安置
2013年,我國城鎮房屋新開工麵積到達峰值,不少城市目前商品房市場庫存壓力已經比較大。為(wei) 完成棚改危改目標再建設新房會(hui) 否使當地樓市庫存“雪上加霜”?
《意見》從(cong) 市場實際出發,統籌考慮住房資源的供應與(yu) 調配,提出“積極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特別是各地要因地製宜,抓緊摸清存量商品住房底數,製定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指導意見和具體(ti) 安置目標,完善相關(guan) 政策措施,這是《意見》的重要亮點之一。
據介紹,貨幣化安置是指棚改危改拆遷中,被拆遷人拿安置款自行選購住房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縮短安置周期、節省過渡費用,讓群眾(zhong) 盡快住上新房,享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物業(ye) 服務,還能解決(jue) 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保障房選址與(yu) 就職單位距離過遠的老問題,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居住需求。
“根據我國住房市場發展階段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優(you) 化住房保障供應體(ti) 係,逐步提高貨幣補貼在棚改安置中的比例,最大益處是有利於(yu) 打通保障房與(yu) 商品房之間的通道,實現住房存量資源的優(you) 化配置,也能節約用地。”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鬆看來,棚改安置方式的調整與(yu) 中國住房市場發展階段變化密不可分。由於(yu) 目前我國住房市場已從(cong) 以往的供不應求轉向供求基本平衡、局部過剩,包括棚改在內(nei) 的住房保障政策也需適時調整和轉型。
從(cong) 國際經驗看,在住房總量不足的時候,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通常以“補磚頭”的實物保障為(wei) 主,而在住房總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決(jue) 後,住房保障方式會(hui) 更加重視貨幣化的“補人頭”,因為(wei) 這可以給保障對象更多的選擇權,在保障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保障對象的滿意度。
“現在很多地方樓市去庫存壓力很大,再建實物保障房,實際上是給市場加壓,不如盤活存量資源。”鄧鬱鬆說。
創新融資機製,首次提出政府購買(mai) 服務、推廣PPP模式等新措施
解決(jue) “錢從(cong) 哪兒(er) 來”是棚改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截至去年底,棚改中央補助資金共完成7092億(yi) 元,國家發改委累計批複企業(ye) 發債(zhai) 7000多億(yi) 元,銀行業(ye) 加大信貸投放累計1.6萬(wan) 億(yi) 元,保證了棚改目標如期完成。
然而,棚改實施多年,目前待改造的地塊都是商業(ye) 開發價(jia) 值小、資金平衡難的硬骨頭。資金籌措難、拆遷安置難的矛盾更加凸顯。在當前房地產(chan) 市場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不少地方配套資金落實起來更加困難。
為(wei) 破解資金瓶頸,《意見》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首次提出“推動政府購買(mai) 棚改服務”“推廣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新措施,承接棚改任務及納入各地區配套建設計劃的項目實施主體(ti) ,可依據政府購買(mai) 棚改服務協議、特許經營協議等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合同進行市場化融資,開發銀行等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據此對符合條件的實施主體(ti) 發放貸款。
此外,繼國家開發銀行後,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也被引入城中村改造、農(nong) 村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更進一步發揮。
“在近期調研中,資金已經超越土地成為(wei) 棚改最關(guan) 鍵的因素。棚改已經持續了七八年,每年的規模還在不斷加大,必須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實現多種融資渠道並行,方能緩解資金壓力,使‘三年計劃’順利完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xing) 洲說,以往PPP模式多用於(yu) 公路、地鐵、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次進入棚改融資也是一次重大創新。“棚改是複雜的重大民生工程。在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中,如何形成稅收、價(jia) 格調節等政策配套體(ti) 係很重要。各地應根據具體(ti) 棚改項目詳細設計PPP方案,確保棚改項目與(yu) 社會(hui) 資本實現共贏。”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聲明:以上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