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當前位置:深圳土木學會 > 信息中心 > 行業動態

為什麽城鎮化“冷”下來了?

標簽:   時間:2015-06-23  點擊:1992次  編輯:mty

    農(nong) 村不要複製大城市的模式,特別是一些小鎮。讓居民在自家土地上蓋房子,才會(hui) 有個(ge) 性,才能在這個(ge) 基礎上發展服務業(ye) ,才有生命力、有活力,才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

  近日,在中國綠公司年會(hui) 的“再城市化的機會(hui) ”分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與(yu) 各位嘉賓展開了深入對話,以下為(wei) 觀點整理。

  為(wei) 什麽(me) 城鎮化“冷”下來了?

  到了今天,過去的城鎮化模式基本已經走到盡頭,房子賣不出去了。現在,靠賣地的模式已經難以為(wei) 繼,地方官都不知道以後要幹什麽(me) 。而房地產(chan) 開發商又麵臨(lin) 什麽(me) 情況?由於(yu) 反腐、結構性過剩等各種原因,開發的房子賣不出去,最終導致了整個(ge) 經濟麵臨(lin) 下滑壓力。“大幹快上”的城鎮化到了盡頭,同時又遭遇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的低穀,所以熱乎勁就沒了。

  我們(men) 看待城鎮化,主要應該看兩(liang) 點。

  第一點,城市生活是不是更方便了?以沈陽為(wei) 例,從(cong) 沈陽機場一直到賓館都是修得很寬的雙向車道,路旁還有綠化隔離帶,極其鋪張豪華,但有什麽(me) 實實在在的用處?沒看到多少人流、車流。到了晚上九、十點後很多燈還亮著,這叫“亮化工程”。中國很多工程都是麵子上的事,把錢花在給人看的麵子工程上了,在方便居民生活方麵卻派不上用場。

  在歐美國家,比如瑞士、荷蘭(lan) ,晚上8點鍾以後天就漆黑了,即便在一些*********很豐(feng) 富的國家,夜間也不是路燈大開、燈火通明,而隻在那些有*********、需要氣氛的區域,商家主動提出要亮化以招引顧客,才會(hui) “亮化”,而我們(men) 則把大量的錢都投到形象工程上去了。如果某個(ge) 城市的路很寬,場麵也很大,但是去哪兒(er) 都不方便,都得開車,那我覺得就出問題了。問題在哪裏?首先,資源配置不好;第二,城裏人感覺“隻有麵子,沒有裏子”,生活不方便;第三,天天晚上亮著燈,造成嚴(yan) 重浪費,但是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這麽(me) 幹。

  第二點,很多城市的豪華程度遠遠超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的城市是經過幾百年發展走過來的,而我們(men) 的城市能讓農(nong) 民工進去嗎?很多城市管理者認為(wei) 在馬路上看到農(nong) 民工是不協調的,於(yu) 是規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設小攤,不能從(cong) 事各種低端服務業(ye) 的就業(ye) 。實際上這種發展路徑與(yu) 中央提出的“以人為(wei) 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兩(liang) 個(ge) 目標是相悖的,但在我們(men) 生活中,它恰恰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市正沿襲采用的一種基本模式。如果這種模式的城鎮化還是那麽(me) 轟轟烈烈地走下去,那麽(me) 還有價(jia) 值嗎?

  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yi) 上的“智慧城市”

  先從(cong) 綠色城市說起。國外的“低碳、綠色、生態”,核心問題不是“看得見綠”就是“綠”,而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綠色城市也叫緊湊型城市。所謂緊湊型城市,就是市民在最小距離內(nei) 、最短時間內(nei) ,可以得到最大的消費半徑和生活半徑以及最多的消費選擇,這是“綠”的第一個(ge) 概念。但是要實現城市的緊湊和高效率,一定要用相應的技術手段,而我們(men) 現在有這個(ge) 能力達到這個(ge) 目標。

  其次,關(guan) 於(yu) 智慧城市。全世界對智慧城市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韓國鬆島智慧城,是在全城設置了無數攝像頭,有交通的,有治安的,所有攝像頭連接到一個(ge) 智能控製中心,可以看到每個(ge) 角落發生的事情,可以處理突發性事件,這叫做智慧城市。又如,韓國的昌原等城市,建立了公共租賃自行車的控製係統,這也叫智慧城市。再如,日本有一些城市把新能源的東(dong) 西數字化,而歐美國家的一些城市大量使用現代技術,運用智能的能源管理手段,這些都叫做智慧城市。

  在中國,因為(wei) 有了互聯網、大數據和雲(yun) 平台,所以很多人疑惑:是不是隻要政府建立大數據和雲(yun) 平台,也就是建成智慧城市了?按照我的理解,中國目前可能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方麵運用了現代技術,但還沒有一個(ge) 真正達到綜合性水平的智慧城市。

  世界上哪個(ge) 城市比較智慧?

  世界上建設比較好的智慧城市中,我看過的日本柏之葉算是一個(ge) ,它重點在於(yu) 全部實現了家庭能源和社區能源的智能化管理。人一離開家,家裏所有能源該關(guan) 的關(guan) ,該留的留;回家前,想事先預熱就能做好預熱。白天能源使用量較低的時候,所有能源集中到一個(ge) 大的儲(chu) 電係統裏;等到晚上能源使用進入高峰的時候,又自動從(cong) 儲(chu) 電係統回流到各家庭中去,這些都經過控製中心的控製。同時每個(ge) 家庭的能源消耗都有統計,耗能少的,還會(hui) 給予社區服務的獎勵。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綜合性智慧城市。

  但是在中國,我們(men) 的目標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能源管理,在其他方麵,比如對生活方便的需求也很重要。在網上購物,完成電費、物業(ye) 費、水費等不同的繳費服務,能不能通過一張卡就把問題解決(jue) ?現在的房子隻提供單一的居住功能,未來健康、醫療、保險這些服務,能不能通過住房的智能控製係統,滲入到家庭生活裏去?另外,政府的公共服務能不能通過整個(ge) 社區智能係統滲透到每一個(ge) 角落?我們(men) 是有這個(ge) 條件的。

  舉(ju) 一個(ge) 例子。前一陣子,北京西便門發生了一起汽車肇事逃逸事件,我們(men) 在微信和微博上幾乎看到了全程直播,可是警察到現場的時候車已經跑了。每個(ge) 手機用戶對信息的反饋或者提供任何一個(ge) 事件的發生場景,都蘊含著巨大的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網絡上發布的信息,每一分鍾都可能抓到肇事車,原因就是微博、微信能即時發布信息,可以很方便就抓到肇事者,但遺憾的是,目前這兩(liang) 個(ge) 係統還沒能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作用。

  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來改善公共服務才是關(guan) 鍵所在。現在的智能控製中心都隻是有限的控製,如果能把海量數據傳(chuan) 送到控製中心,就能形成一個(ge) 監測平台,更充分地發揮作用。比如家裏的馬桶蓋壞掉了,小孩受傷(shang) 了,這些信息都可以迅速傳(chuan) 到控製中心,並及時反饋到信息處理中心。雖然我們(men) 目前沒有做,但是我們(men) 能做到。韓國的智慧家庭模塊,使每一個(ge) 遠程係統都可以通過手機來操縱;過去是電視台播放什麽(me) ,觀眾(zhong) 就被動看什麽(me) ,無法選擇,而現在我們(men) 可以把智能電視當成一個(ge) 海量數據信息平台,觀眾(zhong) 想要看什麽(me) ,它就按需求播放什麽(me) 。如果將來這個(ge) 功能能再進一步演化,那麽(me) 所有的公共服務隻通過一個(ge) 手機終端,就全部能看到、能解決(jue) ,那麽(me) 生活得有多方便。

  智慧城市給了我們(men) 無數想象的空間,但是絕不是某一個(ge) 單一的內(nei) 容。

  不是每個(ge) 人進城都是好事

  第一,我們(men) 現在有13.4億(yi) 人口,到人口高峰期是14.2億(yi) ,如果普遍放開二胎,人口高峰最高可能是14.4億(yi) ,這是一個(ge) 人口問題。第二,我們(men) 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39%,不到40%,還有8億(yi) 多甚至9億(yi) 的農(nong) 民還在農(nong) 村。第三,城鄉(xiang) 差距不像我們(men) 想象的那樣縮小了很多,到中西部地區看,城鄉(xiang) 差距還是很大。所以,這個(ge) 工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很多人站在城市看農(nong) 村,但如果把所有農(nong) 村問題都拿到城裏來解決(jue) ,那麽(me) 將會(hui) 帶來更大的問題。我們(men) 想象的城鎮化和實際發生的城鎮化不一樣,如果出於(yu) 好意而強迫農(nong) 民進城,可當農(nong) 民進城以後,雖然換了新房,但他們(men) 吃什麽(me) 、喝什麽(me) ?收入怎麽(me) 辦,消費怎麽(me) 增加?不是每個(ge) 人進城都是好事,要是沒有工作,而消費成本卻大大增加,也不是一個(ge) 好的選擇。用一句話歸納就是:不能拿城裏人的理想來要求農(nong) 村。

  農(nong) 村不要複製大城市模式,要有個(ge) 性

  全世界的國家,第一次城市化進程時,房子都是在自己家的地上蓋起來的;再城市化進程的時候,隨著城市地價(jia) 提高,會(hui) 形成城市更新,這是普遍現象。韓國和中國有類似的新城建設現象,也都有拆遷。但是對於(yu) 農(nong) 村和鄉(xiang) 鎮來說,我特別希望讓他們(men) 在自家地上蓋房子,別去拆遷。

  現在很難找到過去有曆史痕跡和文化底蘊的城市了,為(wei) 什麽(me) ?都被拆掉了,建成了同一個(ge) 模樣。為(wei) 什麽(me) 有很多人喜歡古鎮?因為(wei) 古鎮都是自家蓋的房子,有貧富差距,形成大房子、小房子,鱗次櫛比,最後都保留下來了。

  農(nong) 村不要複製大城市的模式,特別是一些小鎮。讓居民在自家土地上蓋房子,才會(hui) 有個(ge) 性,才能在這個(ge) 基礎上發展服務業(ye) ,才有生命力、有活力,才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這是規律。

  作者: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李鐵

聲明:以上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