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侯兆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大2020年1月,侯兆新榮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成為(wei)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e) 領軍(jun) 人物。為(wei) 進一步發揮專(zhuan) 家引領作用、助力領域科研創新,依托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強大的科研實力和平台資源, “侯兆新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
工作室目前在建築與(yu) 基礎設施安全、岩土與(yu) 地下空間、鋼結構裝配式建築等研究領域擁有逾百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其中,博士/博士後7名,碩士63名,高級工程師22人,教授級高工9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6名。
工作室將以科技創新為(wei) 手段,以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核心,著力解決(jue) 勘察設計工程難題,開展攻關(guan) 課題研究,進一步推動新技術研發轉化與(yu) 應用。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中冶集團鋼結構領域首席專(zhuan) 家
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人物簡介
侯兆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ce) 結構工程師、一級注冊(ce) 建造師、注冊(ce) 谘詢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級領軍(jun) 人才,建國70周年紀念獎章獲得者,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功勳大師。
侯兆新大師從(cong) 事鋼結構科研、設計、施工、監理、谘詢以及標準編製方麵工作已逾35年,積極投身於(yu) 國家的重大戰略工程建設和重大專(zhuan) 項研究,在鋼結構領域享有較高聲譽,成為(wei) 我國鋼結構特別是高強度螺栓連接技術領域學科帶頭人之一。多年來,在其專(zhuan) 業(ye) 領域形成了“鋼結構、主題公園、海外工程”三大技術特色,在“高強度螺栓連接、金屬屋麵、國產(chan) 鋼材走出去以及鋼結構建築產(chan) 業(ye) 化”等四個(ge) 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研究成果“建築鋼結構新型連接節點及體(ti) 係的設計理論、關(guan) 鍵技術與(yu) 工程應用”獲得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貢獻及成果
在大型工程設計與(yu) 施工方麵
先後主持和參與(yu) 完成數十項大中型項目,包括新加坡會(hui) 展中心、新加坡聖陶沙名勝世界、新加坡環球影城以及新加坡港務局吉寶物流園等大型鋼結構工程設計施工工作,開創了中國企業(ye) 開展國際頂級主題公園設計、中國鋼網架產(chan) 品首次出口海外發達國家的先例
作為(wei) 技術專(zhuan) 家,還參與(yu) 了奧運工程、南海島礁、粵港澳大橋、大型核電站、FAST等國家重大工程的谘詢工作。
新加坡環球影城項目獲得海外工程魯班獎,在大跨度鋼結構設計與(yu) 整體(ti) 吊裝方麵達到同期、同類型項目的國際先進水平,基於(yu) 工程實踐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鋼結構防火防腐關(guan) 鍵技術與(yu) 工程應用”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方麵,主持
l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鋼結構建築產(chan) 業(ye) 化關(guan) 鍵技術及示
範”(2017YFC0703800)
l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遠海島礁課題“模塊式鋼結構
房屋及其配套設施與(yu) 產(chan) 品設計施工成套技術研究”
(2014BAB15B03)
l 國家863項目“新型鋼結構公共建築體(ti) 係及節能環保圍護材料
技術研究與(yu) 應用”(2009AA032302)
l 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科研項目“高強螺
栓通過長圓孔釋放溫度內(nei) 力的試驗”(YAD20150021)、國家火炬
計劃等國家級研究項目(課題)7項,其中研究成果“消能-承載
雙功能金屬構件及其高性能減震結構”獲得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
二等獎。
在標準編製方麵,主編和參編技術標準超過20項,其中包括全文強製性國家標準《組合結構通用規範》、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50205、《工業(ye) 建築節能設計統一標準》GB51245、《鋼結構高強度螺栓連接技術規程》JGJ 82、《輕型模塊化鋼結構組合房屋技術標準》JGJ/ T466等國家和行業(ye) 標準5項,參編《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鋼結構工程施工規範》GB 50755、《鋼結構焊接標準》GB 50661、《裝配式鋼結構建築技術標準》GB/T 51232、《裝配式建築評價(jia) 標準》GB/T 51129、《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jia) 標準》GB/T 50375等國家標準。代表中國參加ISO/TC167/WG3《Execution of Steel Structures》編製工作。
深耕鋼結構領域35年來,侯兆新大師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超過10項,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新加坡政府獎1項;發表SCI、EI論文15篇;出版專(zhuan) 著7部;獲授權發明專(zhuan) 利28項;培養(yang) 博士後5名、碩士24名,為(wei) 我國鋼結構行業(ye) 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聲明:以上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